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首页 资讯 法治 舆情 案件 律师 网络 社会 服务 关于 招聘 举报
社会
·群众来信
·人民呼声
·民间调查
服务与举报
国内新闻 更多...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部署开
·监狱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开展
·确保执法权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有序运行
·李强会见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稳就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
·李强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推进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推进
采编团队 更多...
...
...
民间调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民间调查 > 正文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
来源:正义法治网 发布时间:2020-5-24
分享到:新浪微博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

2020年05月24日 06:22 来源:光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

  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要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委员:

  加快科技体制和人才评价体制改革

  调动起科技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与主观能动性,做真正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的东西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解决我国高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解决现行的“数字化”“帽子化”“行政化”“功利化”的人才评价体制,要诀是“精简帽子”“减少评价”“放水养鱼”“大胆激励”。与此同时,不能把“创新”当成口号、把重视基础研究当成“招牌”和“灵丹妙药”,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兴趣导向,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当前尤其要防止高科技(产业)领域的“病急乱投医”和“大跃进”现象。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朱晓进委员:

  做好“十四五”科技创新战略定位规划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谋划“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时,要重点做好对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定位的重新规划。建议成立科技攻关项目的国家队,建立重大研究成果的技术攻关快速反应机制。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建立一支国家杰出青年专家团队,并根据他们各自的专长进行分工。关注和捕捉国际技术发展的前沿研究成果,重点瞄准国际重大理论成果的创新和突破,及时向具有技术攻关能力的相关研究室和专家团队推介,组织和引导国内研发团队进行同步配套关联技术的系列研发,深度嵌入各个产业链环节,及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和技术竞争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代表:

  关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只有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才能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要将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就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而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此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程中,反映出我们对相关专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湖北为例,疫后重振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是长期的、持续性的。我建议加大湖北高校与省内外各地区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定向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招生计划的比重,并研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提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委员:

  基础科研要坚持全球视野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开展科技创新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更需要加强研发合作。要以获批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推进中的国际科技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基础,坚持把全球视野作为重要导向,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型科技创新合作。要积极参与乃至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要鼓励和支持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和推荐科学家到国际学术组织交流和任职,选派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深造。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罗永章委员:

  高度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

  科技创新,既包括“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也包括“从1到100”的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因具有先导性、战略意义,地位和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如今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等技术,无不得益于数学、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突破。近年来,我国转型发展成果喜人,科技创新在“从1到100”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从0到1”方面依然是块短板。建议今后要更多重视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用科技之力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科技支撑。

  河北省廊坊市第六中学教师何金英代表:

  创新人才来自创新的基础教育

  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哪里来,从教育培养中来,从实践锻炼中来。从基础教育阶段来讲,要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不用唯一答案去框住学生的头脑。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多做启思益智的创新型教学设计。另外,鼓励学生家长,多为孩子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属,我们要鼓励孩子在劳动实践中留意各种问题,动脑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小小的发明会给孩子带来大大的喜悦和成就感。而那份来自创新的喜悦,可能改写孩子的一生。

  (本报记者罗旭、邓晖、陈慧娟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新闻网【编辑:叶攀】

 
上一篇: 收藏爱好者杨翔飞:愿做“母亲河”的文献保管员 2020年05月22日 23: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5-25
下一篇: 收到幼儿园建议后,这油田把提油机涂装成“长颈鹿” 北京青年报 | 2020年05月23日 03:19 2020-5-23
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