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首页 资讯 法治 舆情 案件 律师 网络 社会 服务 关于 招聘 举报
社会
·群众来信
·人民呼声
·民间调查
服务与举报
国内新闻 更多...
·丁薛祥在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修订后的《中华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部署开
·监狱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开展
·确保执法权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有序运行
·李强会见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稳就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
·李强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
采编团队 更多...
...
...
民间调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民间调查 > 正文
[北青报]明确“认定方法”能否堵上App侵权漏洞
来源:正义法治网 发布时间:2020-1-1
分享到:新浪微博

[北青报]明确“认定方法”能否堵上App侵权漏洞

时间:2019-12-31 09:31:00作者:新闻来源:北青报

评论投稿打印转发复制链接||字号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等四部门12月30日联合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简称《方法》)。《方法》明确了哪些行为分别可被认定为“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和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都对包括App在内的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做出了相应规范,但从落实情况看不太理想。比如几天前,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通告显示,在近期评估中发现57款App存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4款App未完成整改。公安部、工信部也披露了相关问题。

  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侵害了用户多种权益。要规范App行为、保障用户权益,必须在现有法律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有关部门此次发布《方法》,旨在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中有关个人信息条款:其一,便于监管者准确认定违法行为;其二,督促App运营者自律;其三,引导舆论和用户监督App。

  此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过于宽泛,客观上让一些侵权App有了可乘之机。比如法律规定“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但认定违反该原则缺乏细则安排。《方法》明确6种行为违反必要原则,有望堵上某些App侵权、狡辩的漏洞。再如法律规定“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某些App会利用法律表述模糊打“擦边球”,《方法》明确4种行为可被认定为“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

  也就是说,针对App运营者利用法律原则性规定打“擦边球”的各种行为,《方法》及时堵上了漏洞。尤其是多处涉及细节的制度设计值得肯定,如有关收集使用规则的内容晦涩难懂、冗长繁琐,用户难以理解,可被认定为“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这是人性化考虑,既便于用户准确理解,又能防止运营商利用专业术语利己。

  《方法》压缩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空间,便于监管者执法,也便于用户监督。不过,由于互联网发展迅速,一些环节情况复杂,某些App运营商为了私利,不排除会针对《方法》拿出对策。只有让《方法》始终能跟上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发展,才能对违规者形成有效约束。

  为进一步堵上App违法侵权漏洞,除了落实《方法》外,还应考虑把《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从推荐性国标升级为强制性国标。对于推荐性国标,App运营商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而由于个人信息安全涉及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荐性国标升级为强制性国标,有利于倒逼运营商严格执行,继而最大化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从今年有关部委专项整治情况看,不少App在自查自纠阶段、监督检查阶段并不主动整改,应视具体情况,依法处以下架、罚款乃至追究刑责。归根到底,要严格依法处罚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App运营商,以提升法律惩戒力、威慑力;要让法律成为个人信息安全最强大“保护伞”,成为悬在App运营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来源:正义网:[责任编辑:贾潇]
 
上一篇: 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84.9%,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0-1-3
下一篇: 铁路春运售票第18日售出1312万张,候补兑现率81% 2019-12-30
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